怎样让厌恶考试的学生喜欢上考试?
我不是考霸,也不是考神,曾经的我绝对是一个考试的受害者。所谓考试的受害者就是因为考试而不喜欢一些科目。后来我出过考试题、做过监考、批过试卷,自认为对考试还是比较了解的。我曾经抨击过考试的弊端,然而现在我却认为,学校里的考试不是太多了,而是太少了。(假如每年有四次高考的机会,情况是不是会很不一样?)
考试的实质是什么?
小学四年级的时候,有一段时间我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。那个时候我恰好有一个刚转学过来的新同桌,老师们都说我的学习进步是这个新同桌的带动作用,但是从来没有人说过她到底是怎么带动我的。回想起来,这个同桌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不断地对我提问,不断地考我,她就像是一张活的试卷。最重要的是,每当我答不上来的时候,她就会给我一些提示和鼓励,还做出加油的手势。(多年以后我看到欧阳娜娜加油的手势,忽然就想起了我的同桌。)
考试就是对平时学习的检测,通过检测给出一个反馈。可是考试反馈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、理解和应用,还反馈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:其中最重要的是注意力和记忆力。有的人平时把知识点都记住了,可是一到考试的时候就想不起来了;有的学生明明是会做的,偏偏考试的过程中每看清题目。我常常想,如果考试的时候每个考生旁边都坐着一个同桌,不断地给他一些提示和鼓励,大概每个人都能考得更好吧。然而这是不允许的,这是作弊。可是如果每一个人都被允许用同样的方法作弊,那就不叫作弊了。
下面我就说一说,一个学生应该怎么做,即使考试时旁边没有人,他仍然能得到“提示”和“鼓励”。
很多人认为,记忆就是把知识存储在大脑里,其实,这只是记忆的一半。记忆的另一半是提取,也就是当你需要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,能够根据一些线索和提示,把这个知识点回想出来。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重视“回想”,也缺乏“回想”的机会(缺乏测试的机会)。比如说很多人的英语学不好,记不住,其实就是不会用“回想”的方法。学英语的不二法门就是复述:把学过的单词复述出来,学过的句子复述出来,看过的文章复述出来,听过的录音复述出来。很多人认为背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,这没有错,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:背诵的过程中那些最有效的时刻,其实就是想不起来使劲去想的时刻,而人们正是利用上下文作为回忆的线索。可惜的是,很多人不去体会他们回忆的过程,也就浪费了练习和提高记忆力的机会。
举个例子,假如你忙了一天回到家里,突然发现你的钱包丢了,那你一定会去回想这一天你去过什么地方,你曾经在什么地方打开过钱包,如果你一件事情接一件事情地去想,你大概能把整个下午或者全天的经历串联起来,让整个过程变得非常清晰。对于学生来说,下课后的回想,放学回到家的回想,睡前的回想,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“记忆的时刻”。这些是无数的老师总结出来的经验,可是很多学生却并不重视,原因是没有人督促他这么做(没有人去考他)。他们很难形成一种回想的习惯。有一些幸运的学生,他们的家长或者是同学能够帮助他们回想(就像是我的那个同桌那样),但是有很多学生,把这种最好的也是最简单的学习方法忽视掉了,或者浅尝辄止,放弃了,这是很让人惋惜的。
再来说注意力。在这个注意力普遍涣散的时代,能够集中注意力是一件难得的事情。然而,过分的集中会造成注意力的狭窄,会造成人们给某一件事情分配过多的注意力,从而忽视了(或者没有时间去关注)其他的事情。很多学生在考试的时候看不清题或者做不完,就是这个原因。很多学生偏科也是这个原因。人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和擅长的事情上,而对于不喜欢或者不擅长的事情,人们的注意力总会放在那些令人不爽的情绪或者压力上面(容易受到来自自己和他人的指责),从而给自己找到回避的借口,造成拖延。
合理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练习合理地分配注意力。对于学生来说,反馈主要来自四个方面:自己、老师、家长和同学。先来说自己的反馈。很多学生对考试没有自我反馈,考完了就完了。举个大学生的例子:有很多大学生在一些科目上考过了60份就万事大吉,以后再也不去摸那个课本了(我就是其中之一)。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来看,这些人其实不如那些考了59分的人,因为那些不及格的人还会再学一遍,学得更多一点(想一想考驾照的人)。中小学生当中也有这样一种现象:老师在讲题的时候,学生迅速的给出一个答案,这个答案也许就是猜的,如果猜对了,他们就会非常高兴,也不再听老师讲解了,如果猜错了,他们还有可能再去听听老师怎么说,这种现象是对学习的疲倦造成的。你会说,这些孩子,猜对了还不如猜错了呢,因为他们很可能错过了要点。考试不及格,或者做错了题,对于学习来说,本来是一个好机会,它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,起码多了一次“求甚解”的机会。
可惜的是,考试不再是学习的一个过程,而仿佛变成了学习的终点。由于中、高考的示范性作用,很多期考段考小考,都变成了具有“仪式感”和“审判感”的关键时刻,这给学生、老师和家长都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,很多人开始变得浮躁,而不再去对考试做出合适的反馈。尤其是家长,他们给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,因为他们不具备老师的那种“分析错题”的反馈能力,总是给出一些情绪上的评价,家长的负面评价常常是造成孩子厌学的原因,学生常常是因为考试而讨厌一门科目。而具备学习诊断能力的老师,又要面对大量的学生,无法对学生做出个性化的指导。
至于同学之间的反馈,对教育资源的争夺早已让他们从合作者变成了竞争者,他们之间很难互相帮助和互相鼓励。合作式的学习是一种经过验证的有效的学习方法(我又想起了我那个同桌)。遗憾的是,现在学生们的合作,更多地是互相抄抄作业而已。我建议,如果有可能的话,所有的学生都找一个同辈的学习上的互助者。互助,当然不是抄作业,而是互相给予正面的反馈。
不惧怕错误,不以犯错误为羞耻,及时地暴露错误,正确地对待错误(而不是错误地对待错误),不再犯同样的错误。这才是对待考试的正确态度。
为了应付考试,我们最好把每一天都变成考试。我们要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分配好自己的注意力,学会利用线索把知识储存在大脑里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提取出来。家长要更多地以鼓励的方式对学生每天的成绩做出反馈。我常常在想,如果天天都有考试,人们就不会再拖延,就会更认真地对待。如果天天像考试那样学习,学生们就会淡化对考试的恐惧和压力感,等“正式的考试”到来的时候,他们就能更从容地对待。而这样做的前提是,老师和家长们要首先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考试的实质,淡化考试的压力,给予学生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。
最后我要补充的是,考试有两种,一种是评价性(检验性)考试,一种是选拔性考试。选拔性考试无疑会给考生以及相关的人带来更大的压力。但是,尽管考试的目的不一样,考试的实质还是相同的,如果学生善于利用考试,善于用考试的思维去学习,那么他就会慢慢地爱上考试,他甚至会期待着下一次考试快点到来。
我在教学生英语的时候会放一些原声电影,有些学生听懂了一两句就高兴地不得了,而有些学生偶尔遇到一两句听不懂的时候就会很兴奋,赶快把那些句子记下来。我想,喜欢考试的学生肯定是后者吧。
-
家庭咨询,到底怎么开始?
넶0 2025-02-25 -
-
-
都在等孩子好起来,可谁来支撑正在破碎的你
当孩子的世界在下雨,整个家庭都需要学会撑伞。这不是妥协,是进步;不是否定过去的付出,是给爱装上导航仪。那个在咨询室哭作一团的下午,可能正是乌云裂开第一道光隙的清晨。
넶0 2025-02-25